查看原文
其他

察哈尔学会秘书长张国斌:一个外交官眼中的世界 | 对话大咖

世青News 世青创新中心 2022-04-24

世青News是世青创新中心旗下的一个青年访问栏目。我们通过采访杰出青年代表向大众,特别是新一代青年传递”全球化视野,青年化视角“的理念,从而鼓励青年参与可持续发展,培养国际视野,推动跨代际对话和行动的创新型项目。

张国斌, 资深外交官。1973年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毕业后进入外交部,先后当过外交信使、办公室主任、文化专员、礼宾官、参赞等。在非洲常驻8年,法国常驻11年,曾去过140多个国家。先后在国内外交部非洲司,办公厅,礼宾司,钓鱼台国宾馆,领事司任职。2012年4月,被外交部派驻法国担任中国驻法国斯特拉斯堡总领馆总领事。曾著书《足迹:一个外交官眼中的世界》。


幼年生活


1956年,张国斌出生在山西襄垣的一个小村庄,他的父亲和母亲都是当时人民公社的干部。七岁那年,他的父亲不幸离世,留下年幼的张国斌与母亲相依为命。后来由于母亲工作调动的原因,母子两人不断辗转。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张国斌被寄养在姥姥家中。在那个小小的村庄里面,学校还没有停课,年幼的张国斌在学堂里孜孜不倦地学习着各种知识。姥姥所在的小村庄的生活条件并不是很好,然而客观环境的艰苦并没有磨灭他心中对知识的渴望。年幼的他从小学三四年纪就常常跑去同村的老学究那里借书,然后在带回家点着煤油灯、在昏暗的灯光下读完《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名著和巴尔扎克、莎士比亚的作品。


文化大革命时期,张国斌的母亲被批判为“走资本追道路的当权派”,记忆中那些和蔼可亲的叔叔阿姨,一下子就变得形同陌路。在那个时候,十来岁的张国斌第一次感受到了人间冷暖。



“文革给我上了人生的第一堂课”,他感慨地说道。他犹记得有一次批斗大会快结束的时候,他伴着稀稀落落的口号声回到他和母亲居住的小屋,用电炉子煮了一锅面静静地等着母亲回来。懂事的张国斌在母亲进门后没有多问什么,只是对她说:“我煮了挂面,我们一起吃吧。”“当时我母亲抱着我就开始痛哭”,那个时候起,年幼的他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对母亲来说是一个极大安慰,也是她坚持下来,勇敢的面对生活、面对挑战、面对社会巨大的压力的强大动力。


求学道路


“15岁以前我没有去过县城以外更大的城市”,张国斌的语气里不免带有些遗憾。虽然足迹未能到更大的天地,但他却在书中接触到了更为广阔的世界。从法国的巴尔扎克到英国的莎士比亚再到清朝的红楼梦,陈旧的书卷承载着这名乡村孩子探索世界的梦想


1970年,年仅十四岁的张国斌初中毕业并进入了位于大山深处的山西无线电器材厂工作。在这个小小的工厂里,张国斌在师傅的辅导下学完了高中的课程。他的这位师傅毕业于清华大学,对张国斌的要求极其严格,每当其他同伴在嬉戏打闹、喝酒、下扑克的时候,他的师父便会逼着他学习高中课程。“当时我是真的挺恨他的,但又挺无奈,因为他是我师傅。”张国斌感叹地说到。1973年左右,北京外国语学院计划把在山西插队的原北京外国语学院附中的学生招回学校,同时给了山西几个录取名额。经过激烈的竞争,张国斌过五关斩六将、经过重重审核最终顺利地进入了北京外国语学院学习法语。回忆起这段时光时他无不感叹到



“我感恩于我的工厂,因为工厂让我体验了三年的工人的生活、让我对社会基层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同时我感恩于我的师傅,杨家明,如果那个时候没有我的师父逼着我学习,我是不会那么坚持学习的;如果不是他那么督促我的话,我是不会看那么多书、做那么多作业的,后面的人生也是不可想象的,我非常感恩杨家明师傅。”


刚刚进入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专业的张国斌并不能完全适应全新的大学生活。作为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跟一些来自大城市的、已经有语言学习基础的孩子相比,张国斌学得十分吃力。进入学校的前半年,他的成绩始终在班级倒数。“当时感觉自己不是学习外语这块料”,他回忆道。



后来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一位法国外教来给他们上课,这是他大学学习生活的一个转折点。法国外教上课讲的那篇课文恰恰是他之前预习过的。于是在那堂课上他积极而准确地回答了很多问题,得到了外教的肯定。之后,他才真正获得了自信心,才发现原来自己也是可以学好的。那个时候的张国斌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与经过正规训练的高中生、大城市来的学生之间的差距,坚信勤能补拙的他每天都在拼命地复习,阅读包括外语、历史、政治、文化等在内的各种各样的书。“我比别人付出的精力虽然不敢说多到哪儿去,但是我是真的用功了、用心了。”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顺利毕业并进入外交部工作。


工作感悟


进入外交部后,张国斌先后担任过外交信使、办公室主任、文化专员、礼宾官、参赞、总领事等,去过一百多个国家,也前后在6个大使馆和总领事馆工作,在海外待了20多年。最大的感触便是“中国一直处于变化之中。”



1980年他第一次去到吉布提——一个红海之滨的小国。就是在个小国,当地人常常问起中国是否有高速公路、有高速列车,当时这些中国都是没有的、是我们的软肋,更不用说私人汽车了。“当时就感觉,我们与发达国家还是有很大差距的。”随着到过越多的国家,张国斌越来越意识到一个国家,只有它的国力强大了,才能在世界上有发言权,这个国家的外交人员也才能随着国家的强大挺直自己的腰杆儿。


2009年10月1日,身为中国首位驻纽尼旺的总领事,张国斌在当地举行国庆招待会,代表中国升起鲜红的五星红旗。回忆起那一段时光,他感触颇深地说:“当时让众多华人和当地人看到中国的五星红旗在那里升起、听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在那里奏响,真的是感觉非常骄傲。”



张国斌谈到,一百多年前李鸿章访问法国的时候,在与外国人的谈判的过程中,我们是尽吃亏的。因为那个时候,我们还没有强大的国家,所以说呢李鸿章到处碰壁、到处遭到冷遇、被别人看不起。后来他去到法国当总领事,面对一些外国人的提问、对中国的不了解甚至指责,他说呼吁人们去到中国去看看中国的变化、抛弃偏见,因为现在中国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时他还谈到,当礼宾人员时,每次随着国家领导人乘坐专机进入他国领空时,看到其他国家战斗机为我们护航、其它国家的人民为我们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是,心潮之澎湃难以言表。



他还提到,正是因为通过实打实的和外国人打交道,才能真正的是建立起一种实实在在的感情。他从普通的老百姓到省级的、部级的或者说是职位更高的官员的交流中感受到,学会和外国人打交道、学会宣传自己、宣传自己国家是国家间沟通的一个很重要的渠道。谈到与阿尔贝王储结下的深厚友情,以及在吉布提与看门的小伙子阿里之间的有趣故事(参见《足迹:一个外交官眼中的世界》),以及与国外各行各业的人的接触时,经历的一些趣事。



张国斌表示,做公共外交,有时并不在乎对方的地位有多高,而在于用心去交。通过公共外交也好,私人交往也好,我们能与其他国家的人们建立起沟通的桥梁。我们便能更好地了解对方的文化、对自己有所启迪,也越能更好地宣传自己的国家。


青年寄语


现在的年轻人的条件比我们那个时候要好得多。但是如何能更好的走向世界呢?他们需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第一,就是要有一定的素养,一定的文化素养、一定的个人修养、一定的国际礼仪;对国际的情况了解得越多、与外界沟通得越多才越好。很多年轻人在付诸实践的时候对国外的环境、文化礼仪并不是很了解,加之现在的年轻人普遍都是独生子女,一些留学生出去留学还带有家里面娇生惯养的毛病;有一些不懂得礼貌与感恩。当然,总的来讲,他们的的学识与能力是非常好的,他们应该是能做到一代比一代强的。所以,现代的年轻人要想更好地走向世界,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礼仪培训、文化基础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二,我认为一个中国人出国后一定要爱国。一些人出了国以后就开始对中国评头论足,净说中国不好的地方。诚然,我们的国家不可能都是好的。如果是客观的描述,讲出我们国家的不足和进步、给一个真实的介绍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有些人带有些偏见的情绪在里边,对我们国家的介绍、宣传方面都有些问题。


面对当今如火如荼进行的一带一路,张国斌说道是一个伟大的战略,需要这一代的年轻人投入进来。青年人践行一带一路,首先得了解这一带一路,了解这到底是什么个战略。因为现在谈一带一路也好,讲一带一路也好,或者是利用一带一路也好,这种口号、这种事儿、这种人、这种公司很多,但是很多人并没有真正了解它。谈到一带一路战略,首先我们要了解它是中国和世界沟通的一座桥梁。而这个桥梁需要我们现代的青年人当好先锋、投入进去。同时我们要明白,一带一路并不只是中国援助世界,而是中国和欧洲合作、和非洲合作、和各式各样的外国政府合作。同时也是推动我们中国向国外的发展、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合作。因此,在走向世界的征途上就需要我们的年轻人发挥他们的重要的作用,需要通过年轻人、通过他们的知识、通过年轻人这种闯劲和聪明才智推动中国和世界进一步进行接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了解了世界,同时也使世界了解了中国,加强了中国和世界各地的联系。我觉得从未来的情况来看,我们寄希望于我们的青年人,寄希望于当代的年轻人利用所学到的知识投身到这个伟大的事业之中,来为这个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国走向世界、为中国和世界合作交流做出自己的应有的贡献。我觉得一带一路能给现代的青年人广阔的前景和很多机会。好好地利用这个机会,对这一代的年轻人、乃至下一代的年轻人都是很好的一个锻炼。


后记


一直觉得外交工作是一份意义重大的工作。奔波于世界各地的外交人员仿佛一根透明的丝线,将世界上如珍珠般璀璨辉煌的文明串连在了一起、促进着各个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并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巧妙化解国家间的矛盾与冲突。在与这位亲切、谦逊、有着丰富知识积累与人生积淀的长者的交谈中,我更加直观、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外交工作的责任与意义,也能从老师的话语中感受到作为一名中国外交官的不易与自豪。希望老师的经历与建议能激励当代的青年人在国际舞台上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作用,推动中国青年和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



曾雯琪,世青News Storyteller,就读于南开大学英语专业。在BP Debate中闻道明智;用文字、音乐、绘画构建自己的理想国;于中国古典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的碰撞中探寻自我、解读世界。



投稿与合作:media@youthink.org.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